新华社 发
□河南法治报记者王园园
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以“尚德守法共享食安”为主题,于9月11日启动。日前,备受关注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首次明确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并强制要求餐饮门店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这意味着预制菜行业长期“野蛮生长”的局面即将结束,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将获得有力保障。近日,河南法治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变化已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不少消费者期待新规能让消费更透明。
背景
一场争议催生的行业合规进程
2025年9月,网络名人罗永浩与西贝餐饮集团之间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将行业标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罗永浩公开指责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而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断然否认。
这场争议引发了全社会对预制菜定义和标识问题的广泛关注。事实上,关于预制菜的争议不仅关乎企业信誉,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草案悄然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套预制菜国家标准的意义远远超越技术规范,标志着预制菜行业将从“野蛮生长”走向合规时代。
郑州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人员苗子伟表示:“这次事件,对预制菜行业来讲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势必会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促进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尽快出台,同时推进预制菜术语、产品分类等质量标准的推广,加强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衔接,包括依法制定涵盖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与规程等内容的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
核心
草案明示餐馆法定义务
草案主要有两个核心内容:明确预制菜的定义和确立食品安全指标要求。
与现行141项团体、地方标准相比,草案更聚焦安全底线,为监管执法提供直接依据。
草案最引人注目的规定是:餐饮门店是否使用预制菜、如何使用预制菜,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律师芦云指出:“餐馆是否使用预制菜理应在消费者知情权的范畴之内进行明示和告知。如果打着现场炒制的名义卖的是预制菜,将涉嫌虚假宣传。”
这与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脉相承。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邹建介绍,《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进行了定义: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同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净菜类食品、主食类食品、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均不属于预制菜。
据《法治日报》2025年1月报道,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计划,组建专项工作组,有序推进标准研制工作。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在组织研制《预制菜术语与分类》,对预制菜相关术语定义和类别进行规定。
权益
知情权与选择权应受尊重
对于消费者而言,预制菜国家标准的最大意义在于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预制菜的成本相对较低,如果和现炒菜一样都是30元,有些消费者就会选择现炒的;如果预制菜只需要15元,有的消费者为了价格便宜、出菜又快也许会选择预制菜。”芦云说,“知情权决定着消费者的选择,只有保障知情权,消费者才能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作出选择。”
郑州市民李女士表示:“作为消费者,我希望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如果是预制菜,我应该有权利知道,并根据这个信息决定是否消费以及以什么价格消费。”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刘说:“现在刚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预制菜如果更便宜一些的话,我会毫不犹豫选择预制菜。”
尽管明示制度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面临不小挑战。
芦云表示:“在推进过程中,餐饮商家参与使用预制菜明示意愿低,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此外,省级层面推动相关立法难度大,仍需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层面的预制菜食品安全标准如此备受期待的原因。
建言
食育科普与打造地域特色并举
“河南预制菜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天华表示,当前亟须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以推动这一产业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恰恰相反,它是现代生活与食品工业结合的重要产物。”李天华指出,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食品工业强省,在发展预制菜方面具备原料、区位、产业链等多重优势,但也面临标准有待完善、消费认知存在偏误、细分市场挖掘不足等挑战。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建立覆盖预制菜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鼓励企业、院校、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制定更适应本地实际的团体标准与地方规范,尤其要强化对食品安全与品质的全程控制。
“加强公众科普与品牌宣传,提升消费认同。”李天华建议,可通过建设食育实践基地、组织市集活动等方式,增进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了解;同时邀请跨领域专家开展科普,从安全、营养与风味等角度回应公众关切。另外,还可借助传统文化赋能品牌建设,通过参展、口碑营销等途径,持续提升品牌形象。
他强调,河南预制菜产业潜力巨大,唯有通过标准引领、创新驱动、市场细分、认知提升和监管保障的多措并举,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预制菜产业发展之路。
“我们可以通过食育基地、专家科普、文化赋能等方式,逐步消除公众对预制菜的疑虑,增强信任感。”李天华强调,监管不容缺失,政府部门应依据预制菜国家标准加强日常检查、监督抽检和风险排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信用“黑名单”制度,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畅通维权渠道,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规范市场秩序。
李天华表示,河南预制菜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只要在标准、技术、市场、认知和监管五个方面系统推进,就有望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发展新模式。
展望
预制菜管理法治化是趋势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只是预制菜管理法治化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餐饮企业的告知义务和法律责任。
多位法律专家指出,目前对预制菜明示没有强制性要求,但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角度来说,是有法理依据的。
预制菜国家标准将加速预制菜行业进入品质与品牌竞争的新阶段,那些能够适应新标准、主动透明公示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河南省现代食品产业联盟理事长陈振杰表示,今后,监管部门会加大预制菜检验、检测、检疫力度,建立从原料到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监控体系,实现全程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应急与溯源;加强市场整治,围绕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做好日常检查和监督,严打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知识产权和违法生产等行为,依法查处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单位,以促进产业发展。
随着草案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餐饮行业正在为变革作准备。
郑州一家大型连锁餐厅总厨陈师傅告诉记者:“明示预制菜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后厨加工和预制菜并无可耻之处,诚实告知才是关键。”
郑州市民张女士对此表示支持:“我希望能够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有了预制菜国家标准和明示制度,我们消费者才能真正行使选择权。”
预制菜国家标准不仅将为监管提供依据,还将倒逼餐饮业告别模糊营销的时代。当明示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行业也有望加速进入品质与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链接
两地先行探索明示制度
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出台前,一些地方已开始了预制菜明示制度的探索。
广东已出台8项省级地方标准,并上线全国首个预制菜相关标准。2025年1月,广东省发布了《预制菜术语及分类》及《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两项地方标准。
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则在2025年7月答复政协提案时明确,将把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写入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并指导行业协会制定公示指南。
这意味着无论商场快餐还是高端酒楼,只要使用预制菜,都需在菜单、点餐页面或店内显著位置进行明确标注。违反上述规定,将面临相应处罚。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广视网、驻马店融媒、驻马店网络问政、掌上驻马店、驻马店头条、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凡是本网原创的作品,拒绝任何不保留版权的转载,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并添加本文链接:http://www.ringphoto.com.cn/showinfo-124-365554-0.html,否则承担相应法律后果。